Nextdoor私聊到假平台投资:华人科学家“三进三出先小赚”,最终被重仓收割250万美金

案例分享|美国华人防骗网原创

 

导语

这不是“见色忘义”的故事,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情感+理财双重操控。对方的人设是“单亲、财经导师、乐善好施”,沟通方式带早安晚安的贴心关怀,再辅以语音留言与短视频降低你的怀疑;等你尝到“可提现的小甜头”,她就会引导你把退休金、房屋净值统统押上。最终,电汇与加密资产流入假平台,一切归零。


基本信息卡

  • 受害者:刘先生(南加州,华人科学家)

  • 接触渠道:Nextdoor 邻里社交群 → 私聊

  • 骗子人设:43岁单亲“财经导师”,自称帮助无数人脱贫致富

  • 取信手段:日常关怀、语音留言、短视频通话、分享生活照

  • 资金路径:银行电汇 → 加密平台(Coinbase/钱包) → 过渡到第三方“投资平台”

  • 演变过程:小额试投可提现 → 多次“净赚” → 追加至巨额 → 平台失灵/无法出金

  • 实际损失:约 $2,500,000(退休金 + 抵押贷款)

  • 后续:当事人已向官方渠道报案与求助(如 IC3/FTC/本地警方)


故事时间线

1)相遇:邻里群“热心问路”

本来只是在 Nextdoor 群里聊社区与生活琐事。某天,“王麦(Mai Wang)”私聊发问:妈妈准备搬来养老,治安/老人中心/娱乐设施如何?看似合理的开场,迅速降低戒心。

2)贴心关怀:情感连接加速建立

从“早安/路上小心”到“你真是个好人”,高频、温柔、定向关注让人感觉被需要。她发照片、录语音、开视频,一步步把自己包装成真实可信的人。

3)角色转换:从邻居到“导师”

她自称金融投资导师,愿意“手把手带你赚钱”。刘先生坦言自己是投资门外汉,于是导师–学生关系悄然形成,决策权开始向对方倾斜。

4)甜头阶段:三进三出,“净赚”$60,000

在她指引下开设账户,首笔 $100,000 一个⽉“涨”20%,连本带利顺利提现到 $120,000;再投、再提,提现通道畅通。短短数月,三进三出累计“赚”$60,000。

关键点:骗子会把“后台可控的假平台 + 少量真提现”作为“钩子”,用可提现的盈利麻痹你,为“大额追加”做铺垫。

5)重仓:把退休金与房屋净值押上

“你会赚很多,但要记得行善,赚到钱要捐做公益。”在“善意加持”与“过往盈利”的夹击下,刘先生筹集$2.5M入场。随后,平台开始卡顿、出金失败、追加保证金……所有戏码一齐上演。

6)收割:剧情终局

当事人意识到陷阱时,钱已无法追回。骗子留下的,只是“导师的承诺、温柔的问候、和空空的钱包”。


这场骗局的“七个红旗”

  1. 从公开邻里平台私聊,快速建立“邻居/同乡/同为家长”的信任。

  2. 过度贴心、频繁关怀,让你产生“我被特别关注”的错觉。

  3. 可提现的小额盈利,实为“后台数字可控的假平台”。

  4. 自称金融导师保证高收益或承诺“带你上岸”。

  5. 转移到第三方网址/APP,非你熟悉的正规券商/持牌平台。

  6. 资金要求电汇/加密货币/礼品卡等不可逆支付方式。

  7. 视频≠真人:AI 变声/换脸盛行,仅视频不足以验证


给读者的防骗要点(请收藏)

  • 活体核验:视频通话时请对方做三步随机动作(说出指定短句+展示纸写日期+镜头 360° 环绕),不配合的直接拉黑

  • 反向搜图:把对方头像和生活照反搜,看是否“一图多号”。

  • 官方回拨:涉及“政府/银行/客服”,挂断 → 自行找官网电话回拨

  • 支付判别:凡要求礼品卡/加密货币/电汇/Zelle立刻停手

  • 链接三步走:预览域名→看拼写→可疑即丢弃,不要扫陌生二维码


如果你已经上当了(行动清单)

  1. 立刻停止转账,并致电银行请求冻结/止付(保留回执)。

  2. 保全证据: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网址域名、账号、语音/视频。

  3. 统一举报与投诉

  4. 考虑法律咨询:金额巨大/跨州案件,可咨询律师(留好咨询记录)。

  5. 告知家人:避免二次受骗(“代追回”99%是新骗局)。


声明

  • 本文根据当事人自述整理;为公益性案例科普,不构成法律建议。

  • 所有可识别信息已做去标识化处理;如有线索更新,请邮件联系我们:info@americanscam.com

  •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来源:美国华人防骗网 / 美国华人防骗公益联盟(CAAFA)。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